全部文章分享

全球瘋吃肉,飼料哪裡來?國外加速發展「養昆蟲當飼料」,台灣黑水虻、麵包蟲有潛力量產

農業試驗所在上週舉辦研討會,討論昆蟲蛋白應用於飼料的可能性。目前國內已有業者飼養黑水虻、麵包蟲,專家指出,營養成分取代不是問題,關鍵在於成本及法規。昆蟲蛋白目前生產成本高於豆粕,必須提升設備和技術才有競爭力,較有機會先取代魚粉。與會學者也建議,現行法規應修正,並提供昆蟲業者標準化飼養指南,否則昆蟲蛋白的本土產業難以發展。



疫情下飼料漲價,養殖業尋求替代飼料

國人肉類消費量創新高,甚至取代米麥成為主食。農試所應用動物組組長石憲宗引用FAO 數據指出,2000年至2050年全球對肉類需求量將成長2.33億噸。農試所農業經濟組助理研究員林盈甄表示,30年來,全球對養殖水產品的消費量也成長一倍。換言之,肉品的供給穩定已是全球糧食的重要課題。

據2020年糧食供需年報,肉類自給率75%,但飼料卻高達九成仰賴進口。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文欽表示,2020年Covid-19疫情爆發以來,飼料價格和運費都大漲,漲幅超過三成,且全球貨櫃大缺,船期動輒延宕數週至數個月不等,對於飼料依賴進口的台灣來說,尋求替代飼料迫在眉睫,富含蛋白質的昆蟲則相當有潛力。

昆蟲成為飼料的替代選擇,在國際上已非新鮮事。農試所所長林學詩表示,自2003年12月美國爆發狂牛症疫情時,美國便有大學開始研究昆蟲取代既有飼料,原因在於狂牛症的病毒是從飼料出現的。當時美國學者認為昆蟲會成為21世紀的主要蛋白質來源,而今農業大國荷蘭已成為提供昆蟲性蛋白給全球動物的大國,台灣勢必也要跟上國際趨勢。

 

歐盟允許養昆蟲當飼料,可提供動物必需胺基酸

歐盟在2017年已允許黑水虻、家蠅、麵包蟲、外米擬步行蟲、家蟋蟀、帶狀蟋蟀以及牙買加蟋蟀等7種昆蟲作為水產養殖動物的複合飼料成分,2021年8月17日起更允許了昆蟲源蛋白質作為豬、家禽飼料、寵物食品(狗、貓、鳥或爬行動物)。石憲宗表示,昆蟲的飼養相對節省土地,同樣的土地面積可以透過高密度飼養來讓生產更有效率,目前歐洲有19家、亞洲有8家業者投入昆蟲源蛋白質做動物飼料,且在五大洲都有專業昆蟲養殖場。

昆蟲真能完全取代現有飼料、提供足夠營養嗎?石憲宗表示,目前並無任何文獻證明可以完全取代,但國外已有研究比較 6 種昆蟲與豆粕、魚粉的成分,數據顯示昆蟲所含蛋白質、脂肪、鈣和磷並不亞於魚粉和豆粕,且植物來源蛋白通常缺乏動物生長需要的必需胺基酸(例如:蛋氨酸、亮氨酸),但昆蟲具備。不過,必須考慮到不同生長階段的昆蟲差異極大,例如家蠅的幼蟲就比成蟲來得更適合做動物飼料。



 

業者最在意成本,昆蟲有機會取代魚粉

我國畜牧業使用飼料則以玉米、大豆為主。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魏恒巍說明,國內家禽與豬隻大都是仿效美國用飼料餵養,飼料主要成分為玉米粉和大豆粕(俗稱豆粉),不同動物別在不同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營養需求,因此所使用的飼料配方也不一樣。以國人大量食用的白肉雞為例,玉米粉之比例約落在50至60%之間,大豆粕約在25至37%,另約添加2至5%的魚粉、肉骨粉或羽毛粉。

昆蟲的營養不輸大豆及魚粉,然而,畜牧業考量的不只是養分,還有成本。魏恒巍說明,畜牧產品的生產成本約65%至80%來自飼料,因此業者對於飼料價格十分在意,「飼料與畜產品的末端售價息息相關。」昆蟲目前生產成本仍高於大豆粕的市價,業者接受度有限。魏恒巍認為,若以昆蟲充當飼料原料,較有機會先取代屬於高價位蛋白質補充原料的魚粉。


 

國內黑水虻可用於家禽及水產飼料,麵包蟲也有機會

目前農委會正面表列中可用於動物飼料的昆蟲有蠶蛹、蜂蛹、蠅蛆、蚯蚓、麵包蟲、大麥蟲、孑孓、絲蚯蚓、紅蟲及蝗蟲。倘若台灣要發展昆蟲產業取代飼料,該選哪一種昆蟲?石憲宗說明,全球目前量產的昆蟲有13種,包括蝗蟲、蟋蟀、麵包蟲、大麥蟲、黑水虻等,飼養的同時還要考量風險,例如:墨西哥在半開放環境飼養蝗蟲,結果危害作物,長遠來看,應選擇對環境適應力佳的本土品種昆蟲去篩選。

國內為去化廚餘,官方及民間都飼養了非常多的黑水虻,可以作為動物飼料嗎?畜牧處技正陳培梅說明,過去僅放行植物性飼料餵養成的黑水虻可製粉用於飼料,但廚餘的組成太過複雜,先前未開放廚餘養成的黑水虻做飼料。不過為兼顧防疫及產業發展,近期畜牧處有公告修正《可供給家畜、家禽、水產動物之飼料》第 2 點,允許植物性飼料以外的飼料餵養而成的黑水虻乾燥製粉後,可用於家禽或水產動物的飼料中,但家畜飼料還未放行。

除了黑水虻,農試所認為蠅蛆跟麵包蟲也有機會。農試所應用動物組助理研究員王泰權說明,國內目前已有昆蟲業者在飼養麵包蟲,現階段飼養規模較小,為節省空間採層架式養殖,如此一來可提高飼養密度,且有自動分離設備。未來若要再降低成本,則需要進一步節省採收人力、改為自動化採收。


 

需明訂飼養SOP,研究動物食用後生長表現

不僅養殖設備和技術要加強,動物學者認為法規、產業標準同樣需要建置。與會的中興大學獸醫教授徐慶霖表示,國際上昆蟲產業的發展腳步非常快,但台灣目前作法仍偏保守,以大量養殖的黑水虻為例,現在僅開放到家禽及水產飼料,取代量非常有限,且國內養殖方式不一,應儘速明訂產品成分的統一規格以利提高品質。

昆蟲添加於飼料最終要用於畜養的動物上,動物食用後的研究資料也應更完備。魏恒巍建議,要把昆蟲製作成飼料原料一定要先破壞昆蟲的外骨骼,因為外骨骼含有幾丁質,破壞後對於經濟動物腸道的消化吸收較有利。製作好的原料可比照大豆粕的製程,先以有機溶劑萃取出油,如此一來脫脂蟲粉不易因為蟲油的存在而氧化酸敗,故較容易保存,而在大規模量產的前提下,萃出的油還可用於生質能。現階段研究單位可先進行動物試驗,觀察添加不同比例昆蟲蛋白粉的飼料後,家禽與豬隻的生長表現,以及腸道對含蟲粉飼料的消化情形,為後續的研究與應用鋪路。

文章來源: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160435/